-
当前位置: 信用中国(福建泉州)>>专项治理
石狮:反诈防骗 唯快不破
来源 :泉州晚报 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0-10-29
今年以来,石狮公安依托“快警务”机制优势,重拳打击整治银行卡、电话卡违法犯罪。10月10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全国“断卡”行动部署会召开之后,石狮公安迅速在石狮全市发起“断卡”行动凌厉攻势,今年1-9月份,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上升幅度全市最低、破案率全市第一,打出了声威、打出了实效。
现代社会,作为信息流重要渠道的手机卡和资金流基础载体的银行卡,已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,而正是因“两卡”拥有极高的覆盖率和使用率,也就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绝佳的行骗工具。对于借“两卡”诈骗这种量大面广的作案方式,惩治起来很难毕其功于一役,公安部门也常常是在“举报、破案、追赃”的循环中费尽心力。正是因此,石狮公安在办案实践中总结出的“快劝阻、快挽损;快宣传、快预警;快惩治、快奖励”的以快制胜之法,为筑牢反诈防线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借鉴。
揆诸现实,借助“两卡”诈骗之所以难断根,除了作案手法欺骗性强外,也与部分人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无关系。仅以出租、出售、出借银行卡这种行为为例,就常有人碍于情面或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,而忽略了其背后潜藏的巨大法律风险乃至刑事责任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、公安部对买卖银行卡或账户的个人实施惩戒的通知之规定,相关人员如果被上报惩戒,5年内将被暂停所有账户非柜面业务、支付账户所有业务,5年内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,同时其名下的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平台也将被限制使用。可见,“勿以恶小而为之”是千古以来颠扑不破的道理。
“天上不会掉馅饼,地上只会有陷阱”。当我们梳理历年来犯罪分子诈骗方式的演变过程,发现由早期的电话诈骗、短信息诈骗发展到现在无孔不入的网络诈骗,都与手机的大众化、移动支付的普及等科技的进步如影随形。近期,在公安部“净网2020”集群战役中,徐州警方就捣毁了一个为网络诈骗、诱赌等犯罪提供即时通信工具“养号”、交易的特大黑产平台,发现其绑定的QQ账号达到2亿多个;而不久前引发舆论关注的“假靳东”事件,也挖出短视频平台上有2000多个相关账号。显而易见,科技与生活的便捷性降低了网络诈骗犯罪实施的门槛,也无形中增加了网络诈骗的治理难度。当下,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在与时俱进,甚至是不断地花样翻新,这也对大众提升自我防范意识与防骗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就此而言,在相关诈骗案件的处置上,就应多一点源头治理意识,除了公安部门做到露头就打、快速反应外,在防骗宣传上做到以防为主、快人一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。比如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时地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金融网点和公众密集场所,为大众宣传反诈防骗知识,而对有着数字鸿沟的老年群体和地处闭塞之地的“断网”乡村,以案说法并进行必要的防骗知识更新,无疑也是斩断诈骗源头提升大众防骗能力的有效途径。
正所谓知恶方识善。在数字时代,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法,学会保护好个人的信息安全,及早树立起正确的经济价值观,已是大众社会生活的一堂必修课。但说到底,只有让常识跑赢贪欲,并时刻对人性之恶保持应有的警惕,才能守住自己的钱袋子,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。常言道:“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”反诈防骗,亦应“快”字先行。当整个社会在防骗意识与反骗行动上都能快上一步时,便能扼住诈骗分子的咽喉,筑起大众日常生活坚固的“防火墙”。